中国古代流传着一句话:“宰相门前七品官。”这句话并不是指在朝廷中真正的七品官员,而是形象地比喻宰相门徒的“江湖地位”之高,他们的影响力和权限几乎可以与真正的七品官相提并论。这一句话的背后,反映出在朝堂之上,权力和地位的复杂关系。即便是宰相的门口,普通的官员都要小心翼翼,尽量巴结,也不敢轻易得罪。然而,在历史的长河中,总有一些异数的发生,比如在宋朝时,一位大臣却敢于向太子的手下发出挑战,他的举动不仅未遭惩罚,还因此获得了升迁。
当时的皇帝宋真宗赵恒尚处于寿王的身份,但他同时兼任开封府尹的职位。值得一提的是,宋朝的皇帝在正式登基之前,通常都会在开封府尹的岗位上进行实习,因此,能够担任这一职位的赵恒,实际上已经被视为内定的皇位继承人。赵恒在位期间,非常关注狱讼的处理,他的裁决公正严谨,因而受到开封市民的广泛赞誉。由于他严格执行法律,开封府的大牢多年来都是空置的,甚至赵光义多次下诏表扬他的出色表现。
展开剩余51%尽管赵恒一向处事谨慎而小心翼翼,但其手下的行为却截然不同。一天,赵恒命令自己的随侍蔡姓侍从,前往咸平县公干。由于受到地方官员的冷遇,蔡侍从在府衙内大吵大闹。当时的咸平县令李应机虽然官职不大,但却非常敢于冒犯。他直接下令将寿王的侍从捆绑,并给了他二十板子的惩罚。即使在被打的过程中,蔡侍从依然叫骂不已,而李应机则冷静地回应道:“你侍奉的是寿王,而我侍奉的是寿王的父亲。按理说,作为父亲的手下,我当然有权惩戒你这个儿子的随从。”李应机说完后,命人将侍从扔了出去。
蔡侍从回到开封后,面见赵恒,跪地悲声恳求,要严惩李应机。然而,赵恒却没有立刻表态,只是在心中默默记下了李应机这个名字。当赵恒最终登基为皇帝后,他没有对李应机实施惩罚,相反,还召他入京任职,给他分配了益州通判的职务。
这一切的背后,其实是当年北宋刚刚平定蜀地时,因征兵而对当地百姓造成了不少困扰,导致蜀地百姓对此颇有怨言,频频发生叛乱,虽屡次被镇压,却让局势变得不稳定。赵恒曾多次为蜀地的治理感到忧虑,他迫切地希望任命一位可靠的大臣来治理益州。于是,在他成为皇帝后,便想起了当初那位无畏权势的咸平县令李应机,便将他提拔到蜀地担任重要职务,而李应机也因此得到了特殊的权利,允许他在遇事时可以直接向皇帝密奏上报。这样的局面,无疑能够在当时的动荡中,形成新的治理之道。
发布于:天津市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