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皇帝在临终时,往往面临一个重要的决定——如果继承人尚未成年,如何确保皇位的顺利传承?为了避免朝政动荡,许多皇帝选择托孤,将自己的权力托付给信任的臣子。历史上,托孤的例子层出不穷,但大多数结局并不理想。像明朝的万历帝、清朝的康熙帝那样,成功成长的皇帝凤毛麟角。多数情况下,托孤的皇帝往往会被废除或杀害,几乎没有机会活到亲政的那一天。
当老皇帝去世后,托孤大臣们往往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亲信。然而,托孤之后,这些大臣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,时间久了,不免有了擅权的念头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“擅权”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。大多数托孤大臣,并不是一开始就直接废除或杀害皇帝,而是利用手中的权力,将幼帝慢慢变为傀儡。在历史上,刘裕托孤的例子可谓最为失败。当刘裕驾崩后,四大托孤大臣直接联手杀害了刘裕的长子,这种极端事件在历史上十分罕见。
刘裕,作为历史上有名的“布衣皇帝”,出身贫寒。年轻时,他投身于东晋名将谢玄创立的北府兵,并逐渐崭露头角。最终,他推翻了晋朝政权,建立了南朝宋。作为南北朝时期的雄才大略人物,刘裕无疑是最出色的帝王之一。即便他未能统一天下,但他所取得的成就,与其他许多开国帝王不相上下。在他当上皇帝后,迅速整顿吏治,重用寒门士族,轻税、废除苛政,奠定了“元嘉之治”的基础,也为南朝“寒门掌机要”的政治格局打下了根基。然而,尽管刘裕雄才大略,他在托孤问题上的处理却并不高明。
展开剩余64%临终时,刘裕将太子刘义符托付给了司空徐羡之、尚书仆射傅亮、领军将军谢晦以及护军将军檀道济四人。可是,结果却是“大错特错”。刘义符,作为刘裕的长子,本应继承皇位。尽管他并非愚笨之辈,精通音律,擅长骑射,但他却因性格顽劣,疏于管教,导致在父亲驾崩后,渐渐放纵自己。刘裕在世时,能通过严加管束来抑制儿子的顽劣,但当他去世后,刘义符彻底放飞自我。
公元422年6月,刘裕去世,年仅17岁的刘义符继位为帝。然而,刘义符的上任并不如人意,他对朝政完全不闻不问,整日沉迷玩乐,军国大事和边疆问题都不放在心上。大臣们屡次上奏,劝他承担起皇帝的责任,但刘义符始终不改。尽管性格顽劣,刘义符并非无药可救。如果托孤的大臣们能给予更多的教导和帮助,他或许能够有所转变。然而,徐羡之、傅亮等人却选择了放弃辅佐他,最终决定另立新君,废除刘义符。
在景平二年,徐羡之、檀道济等人带兵进入宫中,趁刘义符熟睡时将其拖出宫门,剥夺了他的皇帝印信,并以萧太后的名义废掉了他,随后将其贬为营阳王。为了斩草除根,他们甚至派人将刘义符处死。刘裕在托孤时对这些大臣充满信任,却没想到会有如此悲惨的结局,不仅没能保住儿子的皇位,反而害得刘义符失去性命。若仅仅废除刘义符尚可理解,但为何还要加害他,甚至连刘裕的次子刘义真也被杀害,最后改立了刘裕的第三子刘义隆为帝。
尽管刘义符并非恶人,最大的缺点只是在于“玩乐”二字,他在位期间对政务漠不关心,整日沉迷于宫中的游乐。徐羡之等托孤大臣,未能尽到应尽的责任,最终废除刘义符,甚至将他杀害,完全背离了刘裕当初的托付。
纵观历史,能够成功履行托孤重任的寥寥无几,或许只有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做到了有始有终。其他朝代的托孤,多数以皇帝被废除或托孤大臣被杀终结,历史上很少有人能做到像诸葛亮那样恪守承诺。托孤的失败,往往是对人性的巨大考验,像刘裕这样的失败例子,也为后人敲响了警钟。
发布于:天津市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